雜誌
e-FreShMAn
隨音逐影 / 故事的夾心 --- 第九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 大賞
 
故事的夾心
第九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 大賞
 
文/Trista

 

音樂可以令影像加入氛圍、節奏和基調,甚至在動畫中是為風格注入靈魂。而配合音樂的影像也反過來為音樂賦予或視覺衝擊或劇情聯想或是生活化的解讀。視覺是單刀直入的,而聽覺是環形滲透地,兩種感覺的交流融合得當,會讓兩者同時升華。本文鑒賞第九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 來感受優秀的音樂實驗性佳作。

 

 

《與盧亭對談》套用的紀錄片拍攝形式,講述年輕紀錄片工作者循著年輕女子的講述村落的歷史,包括家族、個人的經歷,隨著不同人的訪問去探索神話中的盧亭。盧亭在人們的腦中是異類,但在親人的眼中,她是正常的人,她可以結婚生子,也有思念她的人,而她為何選擇離開熟悉之地?在無人理解她本質的情況下,她更被記載成半人半獸的妖怪形象。這樣的現象在此時此刻的世界是日日如實發生著,每個人會有機會在這樣的處境中被霸淩。在濃油醬醋的資訊時代,我們單靠隻言片語即可判斷和分類,在影片中我們慢慢需要細味才會發現人的存在。歌曲《如常》在微電影中巧妙地放在孫女對爺爺的思念中。本是平實的旋律輕吟對愛人的思念,在沉寂下的心靈中,歌曲乾淨清淡的女聲顯得單純感人。在此微電影中,如常也有另一層的意味,盧亭看似是非正常的一類人,那什麼是如常,什麼是正常呢?

 

 

值得一提的是,《與盧亭對談》作為專業組的金獎和最佳攝影獎,其中古書記載盧亭片段加入動畫元素,更生動直接地呈現盧亭的形象,也是紀錄片常用的手法。在設計的紀錄片中採用如此方法是非常有趣的實驗。

 

 

 

《蠅》是討巧但未必討喜的實驗。採用黑色電影的類型嘗試,多變和變形的攝影,讓幽默感和音樂配搭很有一套。《蠅》黑色電影的類型與朋克歌曲在風格上相呼應,蠅的意象貫穿在短劇中,視覺效果過多的主導了整個故事敘述線,讓角色人性的存在淹沒在效果之下,恰恰是與歌曲相呼應。結尾處更耐人尋味地從單純到懸疑。

 

 

 

初創企業組的金獎《不見了貓》仿照DV機拍攝質感,攝影使用低幀率而採用近距離鏡頭拍攝,但剪接非常流暢,故事呈現90年代的平凡互助的商場青年,社區聯結的生活,和富有年代感的歌曲作品《小確幸》步調一致。

 

 

 

《過江龍》為帶菌者的《底線》做很好的連接,拍攝團隊在一個地點僅用對話完成男女邂逅的一夜的故事,可見主演演技成熟,兩人走鋼索般地曖昧耐人尋味。即便音樂只在幾秒鐘閃回音樂,這首歌更多篇幅和耐心放在在設計中、演員的情感交互中。

 

縱貫所有作品,多個故事敘述共同的特點不必要像其他音樂短片一樣過分迎合音樂的節奏和類型,有更多空間發揮用影像和劇情說故事。而音樂在其中是故事的夾心,錦上添花還是骨肉分離就真的要看創作者的領會和表達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