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e-FreShMAn
JIMI MUSIC STORE / 台灣原創音樂的慶典 ~ 金音奬

 

台灣原創音樂的慶典

              ---- 金音奬

 

文: Jimmy Luk

圖: 金音奬提供

 

本來這一次想和大家聊的是其它內容,但在交稿前看了今年的金音奬頒奬典禮,真的是有夠好看,又想起了不久之前和香港的朋友聊天時發現有很多人對金音奬的了解並不多,所以在最後一刻更改了主題,和大家聊聊今年讓我非常驚艷的「金音奬」。

 

 

金音創作奬(Golden Indie Music Award),簡稱金音奬(GIMA),自2010年起由台灣新聞局(後來在2012年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接手)開始舉辦,今年已踏入第十三個年頭,目的是以創作為主導,鼓勵台灣音樂的「創作力」,著重音樂多元性的發展,並肯定台灣音樂人和創作者的原創能量,打造其專屬榮耀。其主要特色為:台灣優先、原創優先、分樂種不分語言,另外參賽者創作比例需占報名作品70%以上。

 

 

 

金音奬雖然一開始就定調「原創」和「多元」等關鍵字,但在台灣原本就擁有金曲奬的環境下在早期常常被稱為「金曲二軍」,討論度不高、入圍爭議、負面新聞較多,經歷過一段比較混亂、定位不明的時期。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們今天不去探討,因為我覺得這段初創時期的摸索和失敗是必經和必需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早期對金音奬的關注度的確不高,頂多就是會看一下它每一屆的入圍名單,頒完獎就看一下得獎名單,有時間剛好遇到就看一下轉播。但自從第九屆找來陳珊妮擔任金音奬主席,評審制度首次改革變成「主席制」,由應屆主席邀請他認可的國內外音樂人組成評審團。另外也將原本一晚的頒獎典禮擴大成為期一週的「Asia Rolling Music Festival」音樂節,當中包括了音樂演出、業界交流、論壇講座等活動。慢慢的我發現金音獎的討論熱度在這幾年明顯變高,也許是過去經驗的累積,也許是不斷的求新求變,也可能是時機到了,金音奬來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本屆的金音奬真的給了我大開眼界、大呼過癮的感覺。無論是舞台的設計、節目的流程、主持人到頒獎人,得奬者到表演來賓,你不再覺得它是「金曲二軍」,你也不再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少人關注的頒獎典禮,反而我感受到是台灣音樂的廣度和深度,是一場規格很高,而且讓你看到很爽的頒獎典禮。

 

 

雖然到今天,金音奬可能還沒有辦法完全擺脫金曲二軍的說法,去超越金曲,但是我相信它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因為他們要做的其實並不是超越,而是另闢蹊徑,讓金曲、金音這兩個品牌成為台灣音樂界兩個並存、各有特色、而且具指標性的頒獎典禮。

 

 

總結我覺得金音奬是台灣音樂的另外一扇大門,你從這扇大門走進來也許你不會聽到周杰倫蔡依林五月天,但你會發現到的一片屬於台灣音樂的新天地。

 

極度推薦大家上網搜尋一下本屆金音奬轉播,喜愛台灣音樂的你們真的不能錯過。

 

聽就對了!我們下回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