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e-FreShMAn
CCCD 藝民誌 / 觸、感南涌 讓視障人士被看見

 

觸、感南涌 讓視障人士被看見

 

在森林和原野是多麽的逍遙,視障人士,你在想甚麽?

在2022年之秋,口罩令實施期間、勤洗手勿亂摸的氛圍底下,

數名視障觸感藝術家來到南涌,就地檢拾大自然物料,進行創作,

導師池池大師實話實說,「搞得好好,但亦好唔掂」,有再發展空間;

參加者富哥篤定表示,這些別人口中的垃圾藝術,展示視障人士內心的自由、無界限;

同是參加者的皮蛋對這次活動莫大懷念,笑不攏嘴說是人生一千零一次經歷,多謝天主關照……

 

 

 文/圖: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 生態之旅媲美苦路

皮蛋,原名Peter,觸感藝術家,連續參加了第一至八屆《觸感藝術節》,並正為今年9月舉行的《第九屆觸感藝術節》作預備。跟他聊南涌經驗,哈,他跟我談苦路之行。

 「多謝天主關照,1999年參加天主教朝聖團,去咗梵帝岡,仲去埋法國路德,拜過苦路。當時行爛鞋,就拎穿窿鞋做作品,參加《第一屆觸感藝術節》。」用爛鞋表達朝聖之路,是因為當時皮蛋已因交通意外失去視力、腳部受傷,能參加朝聖之旅,雖艱苦,但彌足珍貴。這種微妙心情,在去年南涌之旅再現,「係天主第二次關照我!南涌生態旅行,自己係好難去到;相信响人生只會一千零一次出現,無機會再發生。回想,內心好大懷念。」

 

—— 通達安排 便利創作

皮蛋興趣廣泛,除了觸感藝術之外,還「玩」太極、作詩、陶瓷、形體表演、一人一故事等;能令識見不少的他給上這種高度的評價,不禁好奇,短短數小時之旅,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皮蛋起初的描述,有點「例牌」,包括「民風淳樸」、「世外桃源」,直至提及創作過程,入戲肉,「我腳有傷患,怕行石仔路;大會好細心,安排類似爬山輪椅、搵兩個大隻義工一前一後推我。响生態徑上,義工一邊講解眼前景物,方便我收集創作材料;好照顧我。」

 

 

—— 大自然創作 生氣達滿分

憑藉過去在紡織、原子粒維修和按摩的工作經驗,透過揉揑、嗅聞檢拾而來的枯枝、枯葉、蔓藤,不難感覺其質感厚薄和紋理。聽着樹上鳥叫,靈感到了,輕鬆就做出作品,「平時响現實環境創作,係表達現實生活;呢次响大自然創作,做出係大自然嘅生生不息;兩樣都喜歡。大自然創作有生氣,係滿分;好正!」

 

—— 用蒸餸架結粗線,Wonderful! 

美好的感覺,在大會搬出紗鷗麗SAORI織機,讓參加者體驗創意織造時,皮蛋顯得忐忑。0%視力的他直言,「有啲驚,怕有針會拮親自己!」實戰體驗,才知織機無針、無電,是用腳踏控制經線、打橫通過緯線,「紗線縱縱橫橫,拉一下板會『啪』一聲,聽聲就知道拍齊紗線,織到布。」有趣的事,還包括「怪獸(導師)教用3條線綁住蒸餸架,一撥蒸餸架佢就會轉動扭成粗線;將線打個結,就可以用結响展架做作品,即時展出。真係神奇、有趣、wonderful!」

 

 

—— 多作鍛鍊 頭腦靈活

 皮蛋總結第一次參加生態之旅實際好處,「視覺有視覺區域,觸覺有觸覺區域;視障人士係適合玩觸感藝術,多用呢個區域,呢個區域就會發達,頭腦會靈活。」人在大自然,聽覺豐富,也會湧起作詩思潮,「一齊响南涌創作,感覺特別;响義工形容下,知道鹹淡水交界有白鷺,勾起我親眼見過白鷺、兒時回憶,好開心。」

內心有開心、不開心情緒,皮蛋都透過作詩表達。回家後,皮蛋作了兩首詩。其中《同遊南涌好時光》是這樣寫著:「白鷺飛揚在河邊,彩雀高歌在叢林,傷健同遊南涌村,千金難買好時光。」

 

—— 想像力蘊藏能量

歡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皮蛋語帶婉惜,認為活動時間短,卻是「人生未有過咁舒服!相信呢次南涌之旅,係人生一千零一次,亦可能係最後一次。」現實歸現實,幻想一下又何妨呢?如果還有下一次的話,皮蛋希望「可以過一晚;又或者食埋晚飯,享受吓黃昏都好。」可沒想到,臨走前,他忽然補一句:「希望你哋多啲宣傳,等多啲人參加;多人參加,就容易申請資助,先至有機會。」看來,在想像的空間,是滿有能量的。

 

 

——「新鮮」作品 得意

左眼視力0.001、右眼視力0.08,到底是甚麼概念呢?

因退化,觸感藝術家富哥表示現在的視力「大約是左眼見到一片光,右眼見到輪廓、模糊人影。」視力的不足,沒有阻礙富哥接觸世界。

在盲人體育總會玩了哥爾夫球多年的富哥,除了會在新界、九龍球練習之外,亦五年隨隊到深圳觀瀾湖比賽。常常到郊外,對人在戶外那心曠神怡的感覺,並不陌生。他對於南涌的風光,有這樣的描述,「空氣好,有綠草的味道。才抵達,就見樹,應該好靚。樹葉好得意,好硬。水連天,一望無際。」

沿路物資不少,「見咩執咩」,本夠豐富;用餐時,見是農場新鮮有機蘋果、橙,他就最這份「新鮮」,結在一個已有枝、葉,近九成完成的展架上,「作品得意。大家都開心。」皮蛋對這個作品,是讚不絕口。

 

—— 給物資第二次生命

跟富哥說作品,曾參展N次觸感藝術節的他說,「平常人對於觸感藝術作,認為係垃圾。對我來說,是開心。」說到跟觸感藝術的緣起,正是因為多年前在活動上遇上一堆垃圾,「楊受成博士帶咗工廠抺機油、報紙、書本、鐵釘嚟。話係工廠唔要嘅垃圾,但他覺得有用,問大家有咩感覺,比如重量、溫度、濕度、軟硬等。於是,我用鐵釘、書本一級一級砌出碼頭,汽水罐做油鼓、拖船,加上威也做油輪,雪條棍做路軌。作品大約2呎乘2呎,係自己印像建造出嚟。」

自那時開始,富哥會用樽做遊戲玩具。「中心見我多計,叫我到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玩觸感藝術。」漸漸,他開始自行收集材料,「平時見到、人家捨棄,我會想一想,洗乾淨,儲起來,掛响牆邊。偶然又會盤點一下。太太反應?太太都無得怪我啦。」

富哥用大陸電影《枯木逢春》發揮,「响大自然樹枝曾經有生命力,變成枯枝的話……就想想如何再現生命力。至於日用品材料,將材料形象化,亦可比第二次生命佢。」認為有得整,加上心思,就動手了。

 

 

—— 垃圾再生 得意

說到如何令「垃圾」再生,富哥就以認真mode羅列,「在深圳,用工廠剩線,摸著自己的下巴、耳仔,勾畫自己的五官;得意。用雪條棍做一個比人高作品,去咗台灣。用沙甸魚罐頭做三層老襯亭;這是我剛到香港時,世叔帶我去嘅地方。响益力多樽穿個細窿,做滾動捉曱甴器,叫貨如輪轉曱甴屋。今年九月《第九屆觸感藝術節》,正收集開心果殼做臉譜,希望世界大連結,同埋和平。」

 

—— 作品有話兒

提及創作,富哥說話勢頭如滔滔江水萬馬奔騰,「《第八屆觸感藝術節》用去掉招紙乳酪杯做成一副牙,叫『無牙老虎』,意即『無牙佬苦』;因為食唔到嘢,係好辛苦,身體亦會變差。整牙好貴,75歲整過之後,要等到80歲先可以再整。等5年,相信我到時瓜咗。」

說到比較喜愛的創作經驗,有這次,「那次跟兩個師傅用木頭做了點心,展出時,錄音播放:幾點(時鐘)、左右方向,指示茶、點心擺放位置,示範視障人士如何飲茶,讓大家知道,視障人士生活。」

 

 

—— 不足無阻自由的心

跟富哥聊創作,以為是「撐出了公海」,一去無回頭。但他又聊到南涌的圍海造田,「南涌海邊,位置好高;聽講解時,知道是一百年前圍海造田。感到以前的人好有毅力,為了耕種,可以做高大的圍,分開鹹水。」這令富哥回想大陸沿海的做法、想到鄉下漁民捉魚、退潮的風景,想起以前的生活。

這份毅力,同樣在富哥身上看到;他說,「做作品係話比人知,即使睇唔到,都可以做好多好開心創作。」富哥說到別人眼光時,聲音有別先前輕鬆,「啲人話,『都唔知啲視障人士諗咩』,所以,我用作品展示思考。所有作品都係憑空想像,想像係無界限,心係自由嘅。」

 

 

—— 人在外,材料俯拾皆是

展能藝術家Clayton(盧勁池,又名池池大師)是活動導師,「今次係共、共融為主題,兩個keywords,兩個『共』字。不用傳統方法做觸感藝術,用自然物料,不講太多理念,任參加者响過程中feel個物料。」

活動參加者本身都是藝術家,在一天活動內順利創作作品,屬預期之內,「今次活動係拉到觸感藝術好細嘅面向——觸感藝術响Contemporary Art裏面嘅貧窮藝術,即執拾得嚟嘅樹枝、石頭、松果在地物料,唔多使錢,mix up去做裝置創作。大家响生態徑上,好容易就收集到材料;好似龍哥,本身係designer,好快就做出作品。」

 

 

—— 新環境 多創作可能性

能看到光、影的Clayton提及,「視障人士做觸感藝術係有獨特嘅地方。去到新環境,應該有好多可能性,諗點去做個work。當大家執嚟物料,就發展身體感官去感知物料,去判斷物料同個人關係,以及掌握到個progress。」

實際操作時,出現一個讓Clayton深刻場面,「邀請大家圍埋一齊,摸吓材料,嘗試focus不同感觀體驗再描述時,留意到視障人士用字好豐富,聽障人士就未必share太多。」基於「語言同觸感經驗之間,有好大misconception」Clayton叫參加者感覺材料,「有人fing吓材料,有人用材料嚟敲吓人個頭;跟住大家就互動起嚟。」

 

—— 生態共融 香港唯二

一班不同能力人士到南涌,事前需作出極大量預備和安排,今次就有手語翻譯、輪椅、流動洗手間,「印象中,只有環保自然基金會同Beyond Vision Projects搞過視障人士生態導賞;今次活動係好難得。活動將參加者作品結集,响2023年8月舉行作品展,令更多人知道,亦係合適;而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响推新項目呢方面、package一個項目,一向都做到好好。」

 

 

—— 觸感藝術有多種面向

談到將觸感藝術作品以展覽形式出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選項?

本身讀比較文學,現在讀文化研究博士的Clayton分享了不同國家的發展方向。「觸感藝術有好多面向。亞洲地區嚟講,日本、新加坡有視障artists做;韓國有小型學校train視障人士做;台灣高雄好似係有curator教視障人士做手藝;廣州有群組將中國七十年代卡通片結合口述影像,從而產生對觸感聯想。歐美有好長傳統,係專業藝術家做觸感藝術;外國亦會做成可觸摸嘅sculpture;英語世界好多museum都有藝術品嘅複製品,被視障人士觸摸。」

 

—— 拉闊想象 展望未來

「香港的社區文化發展中心10年前開始發展 Touch Art,係視障、健視藝術家共同參與,探索藝術類型方式,做一系列展覽;inclusive觸感藝術節,係多元化,係拉闊嚟玩。」說到這種路向在南涌項目上的表現,Clayton直言大有發展空間,「今次活動搞得好好,但亦搞得唔掂,因為一日內做太多嘢,太貪心。要一日內同時發生咁多事,係好chur。」

 

 

那當中有甚麼改善空間呢?Clayton分享,「我有同學响美國跟咗一個program,响野外做考察,住一個禮拜帳幕,去收集環境物料、感受當時環境;又有啲係同原住民生活。」他當然明白小型機構在推出項目的限制,「今次活動,當係試驗。未來有機會的話,藝術家活動分3次進行,一次到大自然visit,一次workshop,一次交作品或做展覽。如果公眾人士參與活動,可以分8堂。停留時間方面,係咪可試以2或3日活動?甚或留1晚?甚或即使1日都留長啲時間?所感受環境變化會多啲。主題上,如果engage環境、生態、生態哲學嘅展能藝術等,在外國都好流行,係咪可以考慮一下?」

 跟Clayton閒聊40分鐘,如上一記藝術導修課,亦似活動檢討會。當中提供好些養分,不論未來能否在這方向進深發展,想想也感到相當好玩。